電池產業鏈的利潤如何分配?這或許成為貫穿2025年的一個重要議題。
中國鋰電產業經歷十幾年的高速發展,產業周期跌宕。貫穿鋰電發展歷程,上下游產業鏈價格、利潤不斷變化,其中上游原材、材料的漲價潮對產業鏈擾動明顯,如鈷價、鎳價、鋰價的接連上漲,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上下游企業的利潤分配,也間接推動了電池技術的更新替代。
每一輪周期變動,以及每一輪材料漲價潮背后,都可以看到,鋰電產業上下游短期的供需錯配。
從2022年開始,以碳酸鋰為代表的價格漲跌,集中反映了這種矛盾。
2022年以來,碳酸鋰聯動一系列鋰電材料價格暴漲,使得上游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但隨之而來的行情下跌,材料企業又成為最為受傷的環節。加上去庫存、去產能的推波助瀾,不少企業虧損幅度放大。
相比于前幾輪周期變化,此輪鋰價周期調整時間更長,波動的幅度更大,超出市場預期,也讓身處其中的鋰電企業感受更加敏感。
2024年,是材料、電芯價格深度筑底的一年,同時也是行業扭轉價格起伏,重塑行業生態的一年。從材料到電芯企業也逐漸意識到上下游價格的穩定對于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如此,構建可持續盈利的供應鏈,而非急漲急跌的供應鏈正成為共識。
展望2025年,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數據,在行業價格止戰,產能退潮的背景下,全產業鏈盈利有望迎來修復。
2022-2024年:行業利潤如何分配
根據主要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數據,從2022年到2024年,行業利潤在不同的環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2022年,行業的主要利潤集中在上游,主要鋰鹽和材料企業利潤總額為1617億元,鋰礦企業獨占1120億元利潤,三元正極、磷酸鐵鋰正極、負極、隔膜環節利潤均為90億元,電解液企業利潤則達到140億元;電池環節,國內主要電池企業的利潤總額為404億元,主要設備企業利潤總額則達到了74億元。
2023年,主要鋰電上市公司的行業利潤從2022年的2000多億元,縮減到1259億元。這一時期,主要鋰鹽和材料企業的利潤腰斬過半,利潤總額為610億元,其中,鋰礦企業利潤下滑到521億元,磷酸鐵鋰正極企業直接虧損,利潤總額為-54億元,三元正極企業利潤總額為42億元,負極為42億元,電解液為58億元;電池環節,主要電池企業的利潤總額則從2022年的404億元上升到516億元;設備企業相對穩定,維持在71億元的水平。
2024年Q1-Q3,行業整體利潤進一步下滑,利潤總額為652億元。分環節來看,主要鋰鹽和材料企業的利潤總額僅163億元,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企業繼續面臨虧損,達到-19億元的虧損額,三元正極利潤總額下滑到18億元,鋰礦企業利潤總額下滑到105億元,隔膜企業利潤總額下降到17億元,電解液企業利潤總額下降到19億元,負極企業利潤下降到23億元。電池環節,主要電池企業利潤總額達到了434億元,設備企業則達為54億元。
從占比來看,從2022年到2024年,主要是電池企業在整體行業的利潤占比從19%上升到67%;主要鋰鹽企業的利潤占比則從2022年的53%下降到了16%,其余多數材料企業的利潤占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設備企業的利潤占比從3.5%上升到了8.3%。
走過上游材料價格暴漲時期,行業回調下,利潤中樞最終導向電池環節,也表明,電池企業在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地位。
2025年:各環節毛利均值回歸
2022-2024年,上游材料企業利潤占比不斷收縮,中游電池企業利潤占比提升。
但是從銷售毛利率來看,這一利潤占比的變化,體現得更多的是不同環節的毛利率回歸。如鋰電池環節,主要電池企業2022年-2024年銷售毛利率整體維持在10-20%。
在毛利率保持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電池企業的利潤增長更基于鋰電池整體出貨的增加。
其余鋰電主材,其利潤出現大幅下滑,更基于銷售毛利率的均值回歸。GGII數據顯示,電解液、負極行業在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毛利率為15.5%、19%,而隔膜行業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為25.2%。
數據上看,部分材料企業的毛利率水平已經回歸到與電池企業類似的水平。
當然,過去兩年價格擾動,上游鋰鹽和材料企業毛利率下滑和利潤下滑數據不匹配,出現了材料企業凈利潤下滑速度大于毛利率下滑速度。
這其中,價格下跌行情帶來的存貨跌價影響顯著,從而擴大了鋰鹽和材料企業的利潤降幅。隨著產業鏈價格穩定,材料企業的凈利潤表現和毛利率數據也將回歸一致。
基于上述數據與GGII研判,2025年價格止戰,鋰電行業盈利修復,并不單單是價格上升,其因素還包括前期高價庫存出清帶來的利潤回調。
更為重要的是,經歷過本輪周期調整,在整體行業供求越加穩定的情況下,合理的利潤,合理的毛利表現將貫穿整個上下游產業鏈。
這也意味著,未來,在產業鏈價格機制調整下,整體行業利潤越加朝向均值回歸,各個環節毛利率水平也越加趨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