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假期結束,蛇年開工遭遇三件大事!2025年鋰電產業的競爭或將再上三層樓!
第一是,特斯拉開年再次挑起價格戰,價格戰要再上一層樓。
第二是,美國再次加征關稅10%,鋰電出口、海外開拓要再上一層樓。
第三就是科技迭代。蛇年伊始,不僅AI加速來襲,Deep Seek打開大模型封印,比亞迪、寧德時代紛紛瞄準智能駕駛和儲能賽道;與此同時,固態電池、硅負極、高壓實磷酸鐵鋰等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藝也是消息頻傳。2025年中國鋰電產業將再上層樓。
價格高低、市場多寡、未來勝負,背后其實都將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莫說禍福難料,只有技不如人。
01價格戰開打,或將極其激烈
幾乎與2024年如出一轍,2025年蛇年春節假期剛過,車市價格戰就已經打響。
特斯拉率先宣布Model 3推出優惠套餐。特斯拉官網顯示,今年2月5日—28日,Model 3全系限時保險補貼8000元,同時能夠疊加購車5年0息政策及特享充電權益。各項補貼、權益等購車最高優惠接近5萬元。此外,特斯拉在中國推出升級版Model Y,起售價為26.35萬元,預計3月開始交付,并且已經放話“盡管對比”。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也已經發出了降價信號。小鵬汽車春節假期開工首日也推出“5年0息0首付”政策。蔚來和樂道也提供了0首付3年0息限時金融優惠。此外,就在年前,比亞迪也曾宣布自2024年12月27日起至2025年1月26日,第二代宋Pro DM-i和秦PLUS EV榮耀版兩款車型最大優惠逾11%。
不僅如此,部分車企也相繼制定了2025年的銷量目標,較于2024年普遍提高了10%~30%。吉利乘用車2025年的目標是271萬輛和新能源汽車銷售150萬輛,增長率分別接近25%和70%。廣汽集團2025年的目標為230萬輛,增長率為15%。長安汽車的2025年度目標是300萬輛,增長率為12%。
而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絕對龍頭,比亞迪1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則已經超過3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49%。此外,比亞迪僅在1月就接連推出漢L、海豹05、新款秦PLUS、海獅05純電版等9款新車。是否要用“車海戰術”沖擊銷量,新車上市是否會帶動舊車型降價?其實2025年剛一開始,車市價格戰就已經爆發。
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早先也曾發文表示,新能源汽車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在這種高增長的市場中,2025年“價格戰”仍將延續,并且將極其猛烈。
在面對更低價格,更低成本的同時,還要保障盈利,各大車企無論在運營能力,還是在技術能力上都必須更上一層樓,否則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02關稅加碼,加速海外布局
蛇年剛一開年面臨的第二大挑戰就是美國關稅的提高。據新華社報道,2月1日美國已宣布對所有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美國作為我國鋰電池第一大出口市場,其關稅壁壘的提高勢必對鋰電池出口造成一定影響。
據海關數據顯示,由于在此前,美國就已經啟動了中國鋰電新能源出口的限制,其中電動汽車關稅稅率已經提高至100%,動力鋰電池、電池部件及關鍵礦物關稅稅率也提高至25%。這導致了2024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鋰電池數量下降了約16%。
盡管,在出口金額上中國對美鋰電池出口依然保持13%的增速(為了對沖關稅上漲影響和美元貶值風險,鋰電池出口單價平均上漲接近34.5%),但是更高的價格也顯然阻礙了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推廣。
從鋰電出口結構上來看,由于政策限制,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出口美國的比例均非常小,僅占總出口量的1%左右。我國對于美國的鋰電池出口依然只是以儲能電池為主。目前,美國至少有50%的儲能電芯需要從中國進口。
一方面因為美國本土鋰電池產能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其生產的電芯成本較中國依然高出30%-40%。這導致在短期內,盡管美國對中國鋰電池一再提高關稅,但是也難以擺脫對中國儲能鋰電池的依賴。但是,依然不可掉以輕心,一旦關稅繼續提升,使得中國鋰電池在美銷售價格超過了美國本土產業的“零界點”,美國鋰電池產業也可能被再次“激活”。
加快海外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建設,提升海外產能,規避美國關稅大棒的影響,將是2025年的鋰電出海的主要訴求。其次,來自于東南亞、中東的新興市場的快速增長也將成為,企業競爭第二戰場。加大海外產能、加速海外新興市場拓展,將成為鋰電企業對沖風險、擴大國際化布局的第二層樓。
03科技迭代加速,巨頭轉身產業重塑
蛇年鋰電企業需要攀登的還有科技迭代的第三層樓。AI的加速來襲,Deep Seek打開大模型封印,已經讓鋰電企業借助AI,競逐智能賽道的門檻越來越低。
寧德時代已經將目標定位在“儲能+AI”的“零碳電網”方案組合,儲能不僅僅是買電池,而是儲能智能化系統的集成發展。面對鋰電池的價格和利潤率的逐年走低、單純儲能報價的“內卷”,寧德時代更多地將從系統入手,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進行集成創新,從而跳出“價格戰”的泥沼。
同樣,比亞迪也在處心積慮地布局智能化,并官宣投資1000億元推進智能駕駛。比亞迪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在內部講話中表示,既要守住電動化的基本盤,還要努力做最先進的智能化。核心重點是在10萬~20萬元的車型上實現高階智駕的量產落地。比亞迪已經喊出了“智能平權”的口號。此外,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小米汽車等多家新勢力車企也正在聚焦端到端的智能駕駛,開發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統。
而剛剛脫穎而出Deep Seek,則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的算力門檻。建立一個人工智能模型和智駕系統的成本和時間或將被縮減了近百倍。更關鍵的是Deep Seek是中國自己構建的會院人工智能大模型。它的成功已經證明了,面對特斯拉FSD、Open AI、英偉達,在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的未來產業制高點上,中國企業不僅可以后來居上,而且還有更加廣闊的可能。
除了AI技術之外,2025年還存在固態電池、硅碳負極、高壓實磷酸鐵鋰、磷酸錳鐵鋰、超高鎳三元等多個技術爆發節點。這些技術的突破和量產都將改變2025年的市場供需格局和價格走勢。
2025年中國鋰電產業將呈現集中式的科技升級,從價格戰的泥沼之中,大家都在奮力向上攀登。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領先一步吃肉,落后一步喝湯、甚至血本無歸。莫說禍福難料,只有技不如人。